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东

山东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与汉代“关东”含义相同。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前361),“河山以东强国六”。《汉书·赵充国传》:“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2)春秋时晋国和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及五代时的晋国,因居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史记·晋世家》:文公四年(前623),“晋兵先下山东”。(3)东晋南朝称句曲山(茅山)以东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地区为山东。《南齐书·沈文季传》:永明三年(485),唐寓之起义,三吴人民多起而响应。次年攻钱塘建立政权,旋被镇压。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风闻山东群盗,剽掠列城,虽匪日而殄,要暂干王略。”(4)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两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 山东遂成为政区名。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一般专指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2)春秋晋国、北魏前期、五代晋,以地居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东晋南朝称句曲山(茅山)以东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地区为山东。(4)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两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山东遂成为政区名。


猜你喜欢

  • 大关厅

    清雍正六年(1728)置,属乌蒙府。治所在今云南大关县北十六里雄魁垴。民国《大关县地志》:“大关以有险可守,关寨重垒,故名。”雍正八年(1730)属昭通府,迁治翠华山(今大关县翠华镇老城)。十一年(1

  • 毛堌堆集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南毛堌堆乡。明嘉靖《归德州志》卷1《村镇》:“毛堌堆集,州西南三十里。”

  • 车里宣慰司

    明洪武十九年(1386)改车里军民府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景洪市东南郊曼景兰。辖境约当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老挝部分地区。清代属普洱府,迁治今景洪市东南九里宣

  • 保大军

    唐上元元年 (760) 分邠宁节度置渭北节度使,属关内道。治所在坊州中部县 (今陕西黄陵县东南)。建中四年 (783) 徙治鄜州 (今陕西富县)。领鄜、坊、丹、延四州。相当今陕西子长、延川以南,宜君、

  • 版桥浦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附近。《文选》 卷27谢玄晖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 诗,李善注引 《水经注》 曰: “江水经三山,又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

  • 强化三部

    元置,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清一统志·开化府》: 教化三部废长官司 “在今府治 (今文山县)。唐时强现蛮居此,元为强现三部,隶临安宣慰司,明改为长官司。《府志》: 三部: 教化、强现、牙车,三部也。司

  • 夕阳聚

    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宛县“有夕阳聚”。唐李贤注引袁山松《后汉书》曰:“贾复从击邓奉,追至夕阳聚。”即此。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续汉书·郡国志》:宛“有夕阳聚”。东汉建武三年

  • 菑川国

    即甾川国。西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 分临淄郡东部置,封齐悼王子贤为菑川王,都剧县 (今山东寿光市南三十里)。封域较大,北濒勃海,南至今临朐县。景帝三年 (前154) 因参加七国叛乱,贤被诛,徙济北

  • 开德府

    北宋崇宁五年(1106)升澶州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濮阳市及濮阳、南乐、清丰等县地。金改为澶州。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升澶州置,治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

  • 汉沽镇

    在今天津市汉沽区,位于蓟运河东岸。清属宁河县,有把总驻此。1949年解放后析置汉沽镇(县级)。1954年改设汉沽市。1962年撤销汉沽市,改设汉沽区,划归天津市管辖。旧镇名。1949年改汉沽特区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