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站
元置,为水站。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蕨溪镇北宣化坝。《永乐大典》 卷1942站赤: 叙州等处蛮夷宣抚司所辖水站有宣化站。
元置,为水站。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蕨溪镇北宣化坝。《永乐大典》 卷1942站赤: 叙州等处蛮夷宣抚司所辖水站有宣化站。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7桑植安抚司“雷打崖”条下:“又司(治今美坪峒)西有山曰牛马战,以高险难越也。”
明洪武四年(1371)改散毛宣慰司置,属施州。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永乐九年 (1411) 改为长官司。十三年 (1415) 改为宣抚司。属施州卫。清初改为散毛土司。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岳州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巴陵县 (今湖南岳阳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岳阳、华容、临湘、平江等市县地。明初改为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岳州置,治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
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民国 《湖北通志》卷10黄冈县: 涨渡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涨需渡,涸可涉”
春秋时国。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左传》: 桓公十一年 (前701),“楚屈瑕将盟贰、轸”。后为楚所灭。古国名。春秋小国。在今湖北省应城市西。《左传》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屈瑕将盟贰、轸”,即此。
①在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改名宏业寺。唐开元间又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改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明初复建,宣德十年(1435)改
在今广东四会市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四会县:大坑营“在县北五十余里,又北有大径营,俱嘉靖十一年设”。
①即河沥溪镇。今安徽宁国县治河沥溪镇东部。明嘉靖《宁国县志》卷1 《津渡》:东津渡“旧名河沥溪,在县东五里”。②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方舆纪要》卷112安南交州府:东泽渡“在东关县,即富良江渡口也。旧以
在今黑龙江省北安市东南通北镇。1917年设通北县于此。在黑龙江省北安市西南部、通肯河上游。面积 3384 平方千米。人口 4.2 万。镇人民政府驻通北,人口1.6万。原名通康、通兴,后因位于通肯河之北
即今河北涉县北偏城。1939—1949年晋冀鲁豫边区置偏城县治此。在河北省涉县北部。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偏城,人口1980。原村周边墙坚固若城,又处偏僻,故名。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