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泉
或曰又名灵泉。在今江西宜春市西。《新唐书·地理志》 袁州宜春: “有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 卷109袁州宜春县: “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舆地纪胜》 卷28袁州: 灵泉 “即宜春泉。在 (宜春) 县西四里。李景夏 《灵泉记》 云,泉宜作酒”。故迹已堙。
或曰又名灵泉。在今江西宜春市西。《新唐书·地理志》 袁州宜春: “有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 卷109袁州宜春县: “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舆地纪胜》 卷28袁州: 灵泉 “即宜春泉。在 (宜春) 县西四里。李景夏 《灵泉记》 云,泉宜作酒”。故迹已堙。
明弘治十年 (1497) 置,属龙门所。即今河北赤城县东北三十里牧马堡。
①西魏改宁州置,治所在建宁郡 (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辖境约当今云南、贵州二省。保定二年 (562) 析置恭州,今滇东北不再属南宁州。隋末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治所在味县 (今云南曲靖
北宋建隆三年(962)为银冶,开宝五年(972)升为监,属凤州。在今甘肃两当县东。治平元年(1064)罢监官,属两当县。元丰六年(1083)废。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置银冶,开宝五年(972年)升为
又名富陂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东汉建武二年 (26)改为富波侯国,十三年 (37) 废。永元九年 (97) 复置。西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属汝南
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即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地百灵庙。由达尔罕贝勒主持兴建,故名。后讹为百灵庙。②即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驻地满都拉图镇。本世纪40年代起为苏尼特左旗驻地。1968年改名
从吉林朝阳川(今龙井市西北)至延吉(今延吉市)。长10公里。为天图铁路支线。1924年由中日合建。1933年被拆除,改建。
亦作簕竹。即今广西苍梧县西北勒竹村。接昭平县界。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苍梧县图: 西北有簕竹汛
即今广东江门市东北外海镇。清道光《新会县志》卷4:“墟市”有外海墟。
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南六十里古城乡。清雍正十三年 (1735) 设新抚巡司。民国初设新抚县佐。1950年改名古城。
京,春秋郑邑。秦置京县 (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索,索亭,又名大索城 (今河南荥阳市北四里)。《史记·项羽本纪》: “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 《集解》 引应劭曰: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