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县

威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威州置,属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威县。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南部。属邢台市。面积994平方千米。人口53.6万。辖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洺州镇。东汉章帝置广宗县,治今威县东,属巨鹿郡。隋仁寿元年(601年)广宗县更名宗城县,属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复名广宗县,属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县。宋属大名府。金置洺水县,属洺州。蒙古初宗城县省入洺水县,并徙洺水县治今址,属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县遥隶治今井陉的威州,宪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间洺水县省入威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为威县,属广平府。清因之。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同年并入南宫县。1961年复设威县,属邢台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邢台市。地处冀南平原区,地势平坦。老沙河、清凉江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谷子、玉米、棉花。特产“三白西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省出口棉基地县。有机械、五金、棉纺、化肥、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106国道和邢清、邢临等公路纵横县境。古迹有鲧堤、汉广宗王陵。沙柳寨为义和团领袖赵三多故里,遗迹有义和拳议事厅。


猜你喜欢

  • 广武营

    即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南广武乡。明正统九年(1444)筑城。清设游击守备驻防。

  • 涪水

    又作涪陵江。即今四川、贵州两省境之乌江。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泝舟涪水。” 《元和志》 卷30黔州:“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

  • 化城寺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唐咸通中建。明曹学佺《名胜志》:“岩洞幽邃,乃裴通旧学之所。”在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中心化城盆地。南对芙蓉峰,东有东崖,西为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

  • 州门镇

    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北六十二里州门司乡。明于此置巡司。

  •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太谷县东三十五里。《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又昭公二十三年(前519),晋执叔孙婼,“乃馆诸箕”。皆此。一说狄乃白狄,白狄在西河

  • 东营澳

    即今福建福清市东南东营。《明通鉴》: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登陆,击斩二百人”,即此。即今福建省福清市东南东营。《明通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旋师抵

  • 黄陂溪

    即今广东兴宁市北之黄陂河。为兴宁河支流。《方舆纪要》 卷103兴宁县: 黄陂溪 “在县东。发源德马砦,……入于通海河”。

  • 瓦舍坝

    在今四川青川县西清溪镇北关虎一带。《清一统志·龙安府》:青川镇“又东北有瓦舍坝巡司。今裁”。

  • 泰平里溪

    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97延平府南平县: 泰平里溪 “在府南七十里。源出沙县界黄泥坑,流三十余里,经府西南七十里之筼筜山下,又东北流,入于西溪”。

  • 黄郭戍

    北魏置,即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十里城里 (旧赣榆)。《资治通鉴》: 南齐建武四年 (497),“将军王昙纷以万余人攻魏南青州黄郭戍,魏戍主崔僧渊破之,举军皆没”。即此。东魏改置义塘郡。北魏置,在今江苏省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