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通县

大通县

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置,属西宁府。治所在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民国《大通县志》卷2:“盖县名大通,原自宋时筑城于浩亹河上,名曰大通城,后遂名其河为大通河。清雍正初筑城于此,始复因河而名其卫,继且因河而名其邑。”民国初属甘肃西宁道。1928年属青海省。1958年移治桥头镇,即今县治。1985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置,属吉林省依兰府。治所在崇古尔库站(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东有大通河,县以此名。”三十四年(1908)改属黑龙江省。1914年移治岔林河口(今黑龙江省通河县),改名通河县。


古旧县名。(1)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置,治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属西宁府。1913年属西宁道。1985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治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属吉林依兰府。三十四年改属黑龙江兴东道。宣统元年(1909年)属绥化府。1914年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改名通河县,并移治岔林河口(今通河镇)。属绥兰道。


猜你喜欢

  • 王干寨

    在今安徽歙县东北王玕村。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徽州府二》:王干寨“在歙县东百二十里昱岭,东接浙江昌化县界, 旧有巡司”。

  • 没舌寨

    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明史·李应祥传》:万历间,“丢骨、人荒、没舌三砦最强,(周)于德皆攻克,复连破卜洞王诸砦”。

  • 湖镇村

    即今广东博罗县西北湖镇。明、清置善政巡司于此。

  • 邯川水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流入黄河。《后汉书·马武传》:显宗初,西羌寇陇右,命捕虏将军马武击之,“羌乃率众引出塞,武复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李贤注:“盖以此水分流,谓之东、西邯也。在今廓州化隆县

  • 下灌墟

    古名下观。即今湖南宁远县东南二十八里下灌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克江华、永明两城后,东进与主力军会师于此。咸丰五年(1855),天地会军焦三、许月桂、李石保、王大才等乘雾袭击清军赵永年部,

  • 沙堆村

    即今广东新会市东南沙滩镇。清同治《广东图说》卷8:新会县东南有沙堆村。

  • 大鳙山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舆地纪胜》卷20徽州:大鳙山“在婺源县东百三十里。《方舆记》云,尧时洪水,溪口有大鳙,及水涸毙,鳞骨鳍鬣积如山阜”。大鳙水出此。

  • 塔什巴里克

    即今新疆疏附县西南塔什米里克乡。《清一统志 ·喀什噶尔》: 塔什巴里克 “在喀什噶尔城东南 一百四十里, 雅雅尔河东南”。 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1: 图巴里克河 “又东流六十里径

  • 隘门山

    ①在今山西灵丘县东南。《水经· 滱水注》: “滱水自 (灵丘) 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 《元和志》 卷14灵丘县:“隘门山,亦曰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石道

  • 信成县

    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葛仙庄) 城关乡西北十二里。东汉废。《水经·淇水注》: “清河又北径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古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