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色尔河
一名赫色勒河。即今新疆拜城县东克孜勒河,为渭干河支流。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70:和色尔河 “源出拜城县东北四百五十里之大达巴尼岭,西流三十里至伯什克摆草场,又西流一百六十五里至阿尔通伙什卡,折而南流,四十里至尼札尔卡,又西南流至和色尔驿,折而南流二十里至明吕山口,与渭干河会”。
一名赫色勒河。即今新疆拜城县东克孜勒河,为渭干河支流。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70:和色尔河 “源出拜城县东北四百五十里之大达巴尼岭,西流三十里至伯什克摆草场,又西流一百六十五里至阿尔通伙什卡,折而南流,四十里至尼札尔卡,又西南流至和色尔驿,折而南流二十里至明吕山口,与渭干河会”。
即今陕西宁强县西南黄坝驿乡。《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黄坝驿 “在宁羌州西南八十里。有驿丞。南至四川保宁府广元县神山驿四十里。今有把总分防”。
四川成都平原上之走马河。《方舆纪要》卷67郫县:双清河“在县西北十里, 自灌县东流,经合江浦分为二,至县东北复合为一”。《清史稿·地理志》 郫县:“双清河即走马河,亦自崇宁入,东流入华阳,为锦江。”
即今浙江龙游县南灵山乡。明弘治《衢州府志》卷5龙游县:灵山市“在县南四十里”。
即今河北故城县北董学村。《清一统志·河间府二》: 董学邨 “即董仲舒故居也。…… 《县志》: 今名董学邨, 在县北三十里清河北乡, 明初分属故城”。
古称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夷关。明初置镇南关。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18千米的中、越边境。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关楼一层,在中法
在今湖北咸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2唐崖长官司:百节峒在“司南里许”。
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临济县(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辖境相当今山东邹平、高青等县地。八年(625)废。唐武德元年(618年),治临济县(今山东章丘市西北)。八年废。
在今浙江衢州市西衢江滨。《方舆纪要》卷93衢州府:上航埠头驿“在府西三里。旧为水驿,弘治八年废信安水驿为上航埠头水马驿”。
即百井。今山西阳曲县东北柏井。《旧唐书·李自良传》: 大历十三年 (778) 回纥入寇太原,鲍防令焦伯瑜等迎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27: 北宋雍熙三年(986
即今吉林集安市。当鸭绿江北岸,隔江即朝鲜境。原属怀仁县。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于此置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1988年改为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