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三危山

    即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尚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正义》引《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

  • 浊城

    一名蜀城。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续汉书·郡国志》 颍川郡长社县: “有蜀城。” 《水经·潩水注》: 皇陂 “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

  • 青莲乡

    亦作清廉乡。唐属绵州昌明县。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青莲镇。唐诗人李白幼时随父自碎叶 (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 迁居于此,自号青莲居士。人称李青莲或青莲学士。古地名。又称漫波渡。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南青莲镇。唐

  • 赵佗城

    ①指赵佗扩建南武城后的番禺城而言。在今广东广州市内。元 《大德南海志》 卷8云: “州之东,旧有赵佗城古迹,颓垣废垒而已。余襄公诗云‘千载犹存古越城’ 者,即其地也。”②在今广东仁化县北城口镇。《舆地

  • 叶挺指挥部旧址

    在今江西南昌市百花洲东湖旁第二中学内。为砖瓦结构工字形二层楼房。原是南昌心远中学校舍的一部分。南昌起义时,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指挥部设此。楼上为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机房,楼下是军指挥部警卫部队驻地。

  • 虎啸桥镇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二十八里黄姑镇。清光绪 《平湖县志》 卷1 《东十九都西区全图》 有虎啸桥镇。

  • 摆言湖

    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北。《清一统志·阿拉善厄鲁特》: 摆言湖 “在旗界,直平番县东北边外”。

  • 沙丘城

    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36掖县:“相传商纣所筑。”

  • 柳树堡

    明置,属甘州前卫。在今甘肃临泽县北。《皇明职方地图》 甘肃边镇图有柳树堡。

  • 资县

    明洪武四年 (1371) 降资州置,属成都府。治所即今四川资中县。清雍正六年 (1728) 升为资州。古县名。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资州置,治今四川省资中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