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津镇
①北宋置,属阆中县。在今四川阆中市南江南镇 (南津关)。
②在今广东四会市东南六十里。明清置巡司于此。
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部。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5.2万。镇人民政府驻南津,人口 4300。因地处城区之南和沱江之滨,故名。明、清时为成都、重庆之间的五大驿站之一。1949年为南津乡,1958年更名和平公社。1980年更名南津公社,1984年复名南津乡,1985年置镇。1992年刘家、振书二乡并入。主产甘蔗、花生、油菜籽、黄麻等。有木、铁器加工、粮油加工等厂。通公路。沱江通航。
①北宋置,属阆中县。在今四川阆中市南江南镇 (南津关)。
②在今广东四会市东南六十里。明清置巡司于此。
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部。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5.2万。镇人民政府驻南津,人口 4300。因地处城区之南和沱江之滨,故名。明、清时为成都、重庆之间的五大驿站之一。1949年为南津乡,1958年更名和平公社。1980年更名南津公社,1984年复名南津乡,1985年置镇。1992年刘家、振书二乡并入。主产甘蔗、花生、油菜籽、黄麻等。有木、铁器加工、粮油加工等厂。通公路。沱江通航。
或作藏如拉。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古地区名。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将全境划分为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个军政区域,即乌思藏四如。如拉是藏文音译,意为“分支翼(部)”,其区域东至姜尼扎
即韩江。今广东潮州市东之韩江。《明史·地理志》 海阳县: “东有鳄溪,一名恶溪,亦名韩江,又名意溪,东入于海。”
即今江西修水县西北溪口水东岸大石口。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义宁州西北有大石口汛。
即今浙江建德市东北胥溪。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2建德县: 胥口江 “在州东二十五里。地名胥村,故以名水”。《方舆纪要》 卷90建德县: 胥口溪 “自胥岭发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达于江,亦谓之胥口
即大雅口。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八十五里雅口乡。清为土都司驻地。民国时设县佐。
一名威风岭。在今安徽歙县南,西接休宁县界。《清一统志·徽州府一》:危峰岭“在歙县南九十里,西接休宁白际山。其东为方吴岭,石门之水出焉,岭巅小岭十二。可通浙之遂安, 皆厄要处”。
即今浙江临安县西株柳。元末置巡司于此。
①《尚书·禹贡》 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说有三:(1)胡渭认为是指台湾土著先民,即东鳀人。(2)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谓指琉球、吕宋岛诸地。(3)清光绪《定海厅志》以为是指东南沿海越族,今舟山群岛
北魏太武帝置,属伍城郡。治所即今山西乡宁县西南五十二里西坡镇附近。太和二十一年(497)改为平昌县。古县名。北魏太武帝置,治今山西省乡宁县西南城里。属五城郡。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为平昌县。
在今湖南道县西。唐元祐《右溪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引《府志》谓“有汴河池,其水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