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

两河

①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西北隅,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2)唐安史之乱后,合称河北、河南两道为“两河”,是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旧唐书·张茂昭传》:“自安史之乱,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父死子代。”(3)宋代合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宋史·李纲传》:“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

②水名。在今陕西商南县南。《方舆纪要》卷54商南县:两河“西入雷家湾,东出金斗沟,斜流百余里。自雷家湾以下名上两河, 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折北至河北省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吕氏春秋·有始览》:“两河之间为冀州”。(2)唐安史之乱后,合称河北、河南两道为“两河”,为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新唐书》专为藩镇中割据最久的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沧景、宣武、彰义、泽潞八镇作《藩镇传》,除泽潞外,七镇俱在“两河”。《旧唐书·张茂昭传》:“自安、史之乱,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父死子代。”(3)宋合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宋史·李纲传》:“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


猜你喜欢

  • 天台岭

    在今陕西宁强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56宁羌州:天台岭“其山高而顶平,因名。岭下有铁锁桥”。

  • 临镇

    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1935—1937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红泉县治此。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东南部。面积412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临真,人口1780。北魏以镇临真川水得名临真,设真川县

  • 油坊铺

    即今河北清河县东南二十六里油坊镇。清时有县丞驻此。

  • 齐岳山

    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8广西梧州府怀集县:齐岳山在“县西百十里。峭拔出于众山之上。上有龙潭,久旱不涸”。又《清一统志·梧州府》:齐岳山,“山腰有铜钟一,铁钟一,刘宋时所铸。山麓出温泉,

  • 云际峒

    在今广东罗定市西。《资治通鉴》:唐开元十六年(728),“杨思勗讨陈行范,至泷州,破之,擒何游鲁、冯璘。行范逃于云际、盘辽二洞,思勗追捕,竟生擒,斩之”。《方舆纪要》卷101罗定州:云际峒“在州西。旧

  • 八舟山

    在今贵州黎平县北。《明一统志》卷88黎平府:八舟山“在八舟长官司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岩”。

  • 铜釜山

    在今浙江武义县西。《方舆纪要》 卷93武义县: 铜釜山在 “县西三十里。群山环列,至为阻险。正统间,括寇起,居民结寨于其上,曰铜釜寨”。

  • 防门

    在今山东平阴县东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注:“平阴城在济北卢县东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水经·济水注》:“平阴

  • 沃沮国

    两汉时代东沃沮(南沃沮)与北沃沮之合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道;北沃沮在今吉林东南部珲春市一带。《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溟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貊接。……

  • 东阿县

    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三国魏属济北国。南朝宋属济北郡。大明元年(457)废。北魏复置。东魏移治今东阿县西南。唐属郓州。北宋开宝八年(975) 徙治南谷镇(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