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洪州
明永乐五年(1407)属新安府。治所在长津县(今越南东北部海兴省嘉禄)。辖境相当今越南海兴省东部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入安南。
明永乐五年(1407)属新安府。治所在长津县(今越南东北部海兴省嘉禄)。辖境相当今越南海兴省东部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入安南。
即今西藏丁青县西北色扎。原西藏地方政府设色扎宗。1960年并入丁青县。“色扎”,藏语意为黄孩。原为姓氏名。传说凤凰在该地生了一个黄色孩子,故名。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城西北色扎村。
元置,属全州路。即今广西全州县东北黄沙河镇。元置,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北黄沙河镇。明改为驿。
①即海阳山。亦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县境之海洋山。《续汉书·郡国志》零陵县:“阳朔山,湘水出。”《水经·湘水注》: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
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三岔口朝鲜族乡。因位于瑚佈图河(亦作三岔河)汇入绥芬河处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此置绥芬河厅。(1)地区名。在天津市南开、红桥、河北三区交会处,金钢桥附近。北运河、南
一作大鳌山。别名游山。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8太平县“尚书山”条下:“又西南十里为大鳌岭,高二百丈,亘三十里。别名游山。”
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隋开皇年间改为杜陂。《隋书·高祖纪》: 开皇五年九月,“改鲍陂曰杜陂,霸水为滋水”。《清一统志 ·西安府一》: 皇子陂 “ 《县志》: 又有鲍陂,在 (咸宁) 县南凤栖原东南”。
在今四川南溪县北。清嘉庆《南溪县志》卷2:两母桥“在县北十五里。亦名两木桥。为北达富顺孔道。自昔山径崎岖,每夏涨水,人皆病涉。相传有姑媳皆孀者,捐家资建此桥,因名。后人叠次增修,行人利之”。
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岜等村。《清一统志·思恩府》:岜等墟“在旧城土司东北五十里红水江南,与兴隆土司接界”。
在今甘肃成县城西南隅。《方舆胜览》 卷70同庆府: 裴公湖 “旧传乃裴冀公 (即裴守真) 牧蜀日所开,上有湖山堂”。
在今云南澄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5澂江府河阳县“西古城”条下:“城西十里别有西街城,居民稠密。正德六年以寇警,守臣唐臣谕众民以其屋地所占及第户之高下分筑为城,周匝三里,为五门,与郡城相犄角。”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