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山
又名句曲山。即今江苏西南部茅山。《元和志》卷25润州延陵县:“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录。”《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三茅山“汉有咸阳三茅来治,故名茅山焉”。《清一统志·镇江府一》:三茅山,“汉景帝时,茅濛曾孙盈,与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守衷,得道于此,因名三茅山”。
古山名。即今江苏省金坛市西茅山大茅峰。因汉景帝时,茅盈与其弟固、衷得道于此,故名。
又名句曲山。即今江苏西南部茅山。《元和志》卷25润州延陵县:“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录。”《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三茅山“汉有咸阳三茅来治,故名茅山焉”。《清一统志·镇江府一》:三茅山,“汉景帝时,茅濛曾孙盈,与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守衷,得道于此,因名三茅山”。
古山名。即今江苏省金坛市西茅山大茅峰。因汉景帝时,茅盈与其弟固、衷得道于此,故名。
在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明史·地理志》向武州: “南有枯榕江,下流入于右江。”
北宋置,属乾宁军。即今天津市西子牙河东岸当城。
一名黑阳河。即海道。在今河北昌黎县南。自今河北天津市东海岸北经昌黎县至山海关。《明史·地理志》 昌黎县: “黑阳河,自天津达县之海道也。” 《方舆纪要》 卷17昌黎县 “溟海” 条下:“ 《志》 云,
①即今陕西柞水县东红岩寺。1935年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置五星县治此。②即今四川广元市南红岩镇。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红江县。
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以东郡有武阳县,故加南。东汉改为南武阳侯国,后改为县。南朝宋改武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平邑县。属泰山郡。南朝宋改为武阳县。
①明置,属甘州左卫。即今甘肃山丹县南霍城乡。《清一统志·甘州府》: 黑城堡,“明嘉靖中置,城周五里,在大草滩中。本朝初,设游击驻防,后改都司,乾隆四十六年改守备。寻以守备移驻红城堡,设把总一员驻防”。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祥云县。清康熙七年 (1668) 废。
即逡遒县、浚遒县。治所在今安徽肥东县东二十里龙城。道为遒之讹。
即今湖北宣恩县西南晓关侗族镇。清同治《施南府志》卷6《村集》:“小关,(宣恩县)治西七十里。”
1913年改河口县置,属川边道。治所在今四川雅江县雅砻江东岸河口乡。以位于雅砻江畔而得名。1939年属西康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治西岸今雅江县 (本达宗)。1955年属四川省。在四川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