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援铜柱

马援铜柱

后汉书.马援传》:“峤南悉平。”唐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事又见《南史.夷貊上》。

东汉马援曾平定交阯,封伏波将军。他在交阯立二铜柱,作为汉朝南部国界的标志。后因用为咏马援功绩之典。

唐.杜甫《渚将五首》其四:“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气祲未全销。”

又《送容州中丞赴镇》:“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李瀚《蒙求》:“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典源】 《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 曰:“ (马) 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水经注·温水注》引《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阯,在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作为汉与南方外国的疆界标志。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

【典形】 伏波铜柱、汉将柱、汉柱、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铜标、铜留铸柱、铜柱、铜柱标、铁柱成千古、云深铜柱、铜柱勋高、铜柱伏波。

【示例】

〔伏波铜柱〕 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灿星辰而增辉,挂文字而不灭,虽汉家金茎,伏波铜柱,拟兹陋矣。”

〔汉将柱〕 明·陈子龙《送张孝廉游广州》:“应题汉将柱,独上武王台。”

〔汉柱〕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摩挲汉柱怆分襟,邂逅吴船喜盍簪。”

〔马援铜柱〕 元·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马援标铜柱,班超指玉关。”

〔马柱〕 清·丘逢甲《寄兰史晓沧菽园》:“只见螺舟来海外,未容马柱表交南。”

〔铜标〕 明·汤显祖《紫钗记》:“将礼登坛,冠世英雄表。金汤生气象,回铜标。”

〔铜留铸柱〕 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鸢泊启行,蛮溪请往。铜留铸柱,革誓裹尸。”

〔铜柱〕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西距大秦,杂金行而孕气;南通交趾,枕铜柱以为邻。”


猜你喜欢

  • 识途老马

    源见“老马识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能为先导者。《儿女英雄传》十八回:“你但有志读书,我自信为‘识途老马’。”见“老马识途”。《儿女英雄传》18回:“你但有志读书,我自信为~。”【词语识途老马】

  • 金错刀

    《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摄政时铸造钱币如刀形,以黄金错镂其文。后因以“金错刀”指钱财。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词语金错刀】   汉语大词典:金错刀

  • 倒凫舄

    同“倒屣”。宋苏轼《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诗:“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凫舄,地方官的鞋子。

  • 志坚送妇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上:“杨志坚者,嗜学而居贫,乡人未识也。山妻厌其饘臛不足(注:饘臛,音zhānhuò,厚粥与肉羹,臛又作?),索书求离。志坚以诗送之,曰:‘平生志业在琴书,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

  • 王子晋

    源见“王乔控鹤”。即王子乔。亦借指仙人。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六:“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唐李白《古风》之四十:“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词语王子晋】   汉语大词典:王子晋

  • 曹溪一滴

    宋 本觉《释氏通鉴.韶国师》:“又有问如何是曹溪(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曹溪 宝林寺创立禅宗南宗,传承甚广,为禅宗正统。后以曹溪为禅宗别称。)一滴水?眼(法眼)曰:‘是曹溪一滴水。’韶闻乃大悟,平生疑滞

  • 扣角干名

    同“叩角干齐”。干名,求官。前蜀韦庄《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

  • 金屋贮

    同“金屋藏娇”。唐皇甫冉《见诸姬学玉台体》诗:“宁辞玉辇迎,自堪金屋贮。”【词语金屋贮】   汉语大词典:金屋贮

  • 荆卿适秦

    源见“燕市悲歌”。指壮士视死如归,慷慨赴难。清 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四:“荆卿适秦时,白虹贯阳精。”

  • 龋齿

    同“龋齿笑”。清唐孙华《陆放翁集中有笑诗戏用其题作长句一首》:“龋齿半含迷乘氏,绛唇才动眩阳城。”【词语龋齿】   汉语大词典: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