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华牧羊

金华牧羊

源见“叱石为羊”。谓入山学道或得道成仙。宋陈师道《徐仙书》诗之三:“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


【典源】 晋·葛洪《神仙传·皇初平》:“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超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今译】 仙人皇 (一作黄) 初平,十五岁在家中牧羊时,被道人领至金华山石室中修道。四十余年后,其兄初起去山中寻他,多年找寻不到,后遇到一道士告诉他初平在金华山中牧羊,初起即去找到初平,相见悲喜交集。兄问初平羊在哪,初平说:“就在山东边。”初起去看,没有羊,只见白石,回来对初平说:“山东没有羊。”初平说:“羊在那,兄长看不见罢了。”二人同去看,初平喝道:“羊起来!”只见遍山的白石马上变成几万头羊。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居山中修道,仙道变化之事; 或用以形容山间群石。

【典形】 鞭石仙人、初平期、初平羊、金华牧羊、金华仙伯、乱石似羊、牧羊金华、驱羊动石、童子驱石、问羊、寻初平、问羊到金华、初平群羊、寻羊问初平、石如群羊、慕初平、牧羊儿、金华牧羊儿。

【示例】

〔鞭石仙人〕 元·萨都拉《三衢马太守索题烂柯山》:“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仙人此地过。”

〔初平期〕 宋·陆游《月夕》:“更欲小徙倚,恐失初平期。”

〔初平羊〕 明·高启《煮石山房为金华叶山人赋》:“金华之石犹可食,元是旧牧初平羊。”

〔金华牧羊〕 宋·陈师道《徐仙书》之三:“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

〔乱石似羊〕 清·黄景仁《柏井驿》:“乱石似羊空卧草,片云如鹤不栖松。”

〔牧羊金华〕 宋·黄庭坚《戏答俞清老》:“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

〔驱羊动石〕 唐·王勃 《出境游山》:“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童子驱石〕 唐· 李端 《游终南山》:“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

〔问羊〕 宋·苏轼《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问羊独怪初平在,牧豕应同德曜看。”

〔寻初平〕 宋·苏轼《游罗浮山》:“还须略报老同叔, 赢粮万里寻初平。”


猜你喜欢

  • 声振林木

    源见“响遏行云”。形容乐曲声高亢激越。《儒林外史》五五回:“荆元慢慢地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见“声动梁尘”。《儒林外史》55回:“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词语声振林木

  • 敌万人

    源见“弃书捐剑”。喻指志向宏大。清 丘逢甲《题易实甫所藏四叠前韵》:“此身未愿谋三窟,吾学原期敌万人。”

  •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听不见打雷的声音。 比喻受谗言邪说的蒙蔽而听不进一切劝告。语出《鹖冠子.天则》:“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旧题汉.张良《阴符经.注》:“两叶掩目,不见泰山,双豆塞耳,不闻雷霆。”

  • 何郎面

    同“何郎粉面”。唐杨巨源《独不见》诗:“香传贾娘首,粉离何郎面。”【词语何郎面】   汉语大词典:何郎面

  • 羲之癖

    源见“换鹅书”。指喜好养鹅。清查慎行《山阴道上》诗:“至今似带羲之癖,风俗村村爱养鹅。”

  • 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阮修)有令闻(好名声),太尉王夷甫(王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将无,莫非;将无同,就是大约差不多)。’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

  • 中年忧乐

    同“中年哀乐”。清 丘逢甲《谢四以蹭蹬诗见示即次其韵》:“中年忧乐君家感,但解豪吟也自雄。”

  • 谢公扶病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东晋时,朝廷虽寄谢安以大任,但他却始终未忘隐

  • 长卿疾

    同“长卿病”。唐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诗:“谁知长卿疾,歌赋不还邛。”【词语长卿疾】   汉语大词典:长卿疾

  • 金门索米

    源见“索米长安”。谓在京城谋求俸禄。清吴绮《喜迁莺.次原韵送闳文归里》词:“回首处,是金门索米,凤池联翼。”【词语金门索米】   汉语大词典:金门索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