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651年),又作博尔惠,姓他塔喇,满洲正白旗人。曾从清太宗皇太极攻击明兵,屡立战功。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他因传说睿亲王多尔衮(gǔn滚)遗言而获罪,被逮捕关进监狱,罪名是博尔辉、罗什动摇国家大事,传播谣言迷惑人心,论罪判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出典】:

清史稿》卷246《博尔辉传》9647页:“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蛊惑人心,论死,籍(登记没收)其家(家产)。”

【例句】: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3回:“只恨你现下身当教习,手里头拿着一个指导后生的大权,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蛊惑人心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你可是怕现在的民贼恃着强权欺负平民还不够,还要替他做个瘟疫虫不成?” 杨献珍《党校建设的鼓舞和指导者》:“通过检查总结党校工作,批判了那些蛊惑人心、荒诞无稽的口号。”


述宾 蛊,传说中的毒虫。比喻制造舆论或散布谣言来迷惑、欺骗和煽动群众。《清史稿·博尔辉传》:“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论死,籍其家。”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无过于此。”△贬义。用于描写蛊惑煽动举止。→妖言惑众 造谣惑众 乱人耳目 ↔谈言微中


【词语蛊惑人心】  成语:蛊惑人心汉语词典:蛊惑人心

猜你喜欢

  • 洛阳荆棘

    同“洛下铜驼”。金元好问《杂著》诗:“洛阳荆棘千年后,愁绝铜驼陌上人。”

  • 恭己正南面而已

    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称居帝位为“南面”。 恭敬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形容古代帝王无为而治。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后苏

    同“后来其苏”。《封神演义》一回:“放桀南巢拯暴虐,云霓如愿后苏全。”

  • 九折路

    源见“王尊叱驭”。指曲折多险阻的道路。南朝 陈阴铿《蜀道难》诗:“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

  • 破柱

    《后汉书.李膺传》:“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

  • 羲和湎淫

    《史记.夏本纪》:“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孔安国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太康之后,沉湎于酒,废天时,乱甲乙也。’”古代传说,羲氏、和氏是掌管四时的官员

  • 李广难侯

    同“李广难封”。清李慈铭《春从天上来.秋日强酒》词:“漫道沙场食肉,便醉乡论赏,李广难侯。”

  • 赋诗刻烛

    源见“击钵催诗”。指比试限时成诗。元倪瓒《寄德朋》诗:“唯有德朋多远思,赋诗刻烛酒重温。”

  •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见〔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见“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曰:‘~。’”【词语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成语: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 蜀丁

    同“蜀郡五丁”。宁调元《秋兴十什》之四:“纵有蜀丁蛇岂拔,化为精卫海难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