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上来了。

【出典】: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例句】: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业兴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宋·王观国《学林》7《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主谓 ①比喻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王林《叱咤风云》:“已经冲进大门口的群众听到胖官员~的回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②内部的争吵、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贬义。多用于描写处事方面。


解释矛:长矛,用来刺杀的武器。盾:盾牌,用来防御的武器。常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卖)楯(同“盾”,盾牌)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当他卖自己的盾牌时,他夸赞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卖自己的矛。这时他又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听到了这两句话,于是就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因为不能戳穿的盾和无物不能刺穿的矛,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

例句

如果没有真正下功夫,仅靠“剪切、粘贴、复制”弄出来的论文难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甚至主要观点都自相矛盾。


【词语自相矛盾】  成语:自相矛盾汉语词典:自相矛盾

猜你喜欢

  • 千穗漂

    同“高凤漂麦”。明高启《题漂麦图》诗:“田中刈麦罢,把卷忘其疲。风雨忽云至,千穗漂无遗。”

  • 杨意不逢

    源见“狗监揄扬”。谓有才而无人推荐。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 红丝选配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宰相张嘉贞欲纳郭元振为婿。张有五女)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

  • 东山谢氏

    源见“东山再起”。本指谢安,后借指隐士、名流。宋贺铸《南乡子》词之二:“柳岸舣兰舟,更结东山 谢氏游。”【词语东山谢氏】  成语:东山谢氏汉语大词典:东山谢氏

  • 傅粉平叔

    同“傅粉何郎”。元 陈克明《粉蝶儿.怨别》曲:“那里也画眉张敞,掷果潘安,傅粉平叔。”

  • 边韶白日眠

    源见“孝先便腹”。嘲谑人白天沉睡。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姚馥清时醉,边韶白日眠。”

  • 骑长鲸

    同“骑鲸”。宋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词语骑长鲸】   汉语大词典:骑长鲸

  • 阮公失路

    源见“哭穷途”。指前途无望,身陷困境。明杨慎《李君偕过皋桥新居言别》诗:“阮公失路谁青眼,江令还家尚黑头。”【词语阮公失路】   汉语大词典:阮公失路

  • 昆吾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后以“昆吾”指用昆吾石冶炼制作的宝刀宝剑。唐崔融《咏宝剑》诗:“宝剑出昆吾,龟龙夹彩

  • 画省郎

    源见“粉省”。即尚书郎。唐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诗:“诏置海陵仓,朝推画省郎。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清赵翼《游孙渊如观察园亭》诗:“词馆才人画省郎,出膺使节暂还乡。”【词语画省郎】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