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出极细微绒毛,比喻微小事物。此典指韩信称赞刘邦率军西进,一路上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后以此典比喻军队纪律严明;又比喻为人清正廉洁。在萧何再三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便问计于韩信。韩信分析了楚项羽、汉刘邦双方之形势,指出:项羽不仅性情暴躁、眼光短浅、用人不能放手;而且,对军队不能约束。项羽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受到极大摧残和损害,百姓因此十分不满。项羽表面看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容易打败。自从汉王您进入武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丹江上,古代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没有丝毫侵犯百姓利益,废除秦朝苛刻法令,与秦地百姓立约,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称王的。此典又作“秋毫不犯”。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2页:“大王之入武关,秋豪(通“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肃,秋毫无犯。”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2折:“老夫一生公正廉直,与人秋毫无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回:“我与民秋毫无犯,哪得财物与他?”


主谓 秋毫,动物在秋天所新换的绒毛。非常微小的东西都不侵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毫不骚扰、侵犯。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褒义。用于形容正义军队。↔烧杀抢掠 洗劫一空 鸡犬不留。也作“秋毫不犯”。


一丝一毫都不侵犯谓之 “秋毫无犯”,喻军纪严明。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可谓 “秋毫无犯”。一针一线都是小而贱之物,“秋毫”犹此。

“毫”谓细毛,人体上即有无数 “毫毛”。

为什么说 “秋毫”呢?

“秋毫”指鸟兽在秋季新长出来的细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 《四书集注》: “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言毫末纤小,不易察见。 “秋毫之末”比喻极为纤小之物。“明察秋毫”则谓能洞察一切,目光敏锐,观察入微。

因此,“秋毫”引申为纤小、细微之义,比喻一针一线等小而贱之物,所以 “秋毫无犯”即谓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侵犯,比喻严明的军纪。

“沛公入关,秋毫无犯”( 《汉书·高帝纪》) ,是因为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忠谏,与百姓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史记·淮阴侯列传》) 。


【词语秋毫无犯】  成语:秋毫无犯汉语词典:秋毫无犯

猜你喜欢

  • 椒盘献颂

    源见“椒花颂”。谓新年献祝贺之词。宋卫宗武《满江红.寿野渡》词:“新岁改、椒盘献颂,齐头七十。”

  • 沾寒具

    源见“桓玄寒具油”。谓沾上食物的油污。形容观赏书画,小心珍爱。清唐孙华《和同年狄向涛太史园居》:“书画任摩挲,但勿沾寒具。”

  • 壁下达磨

    源见“达摩面壁”。泛指面向墙壁、端坐静修之人。宋范成大《题请息斋六言》之八:“壁下禅枯达磨,室中病著《维摩》。”

  • 长乐

    源见“长乐老”。指冯道。宋刘筠《咏古》之六:“长乐当年衣钵在,中原多少老人星?”【词语长乐】   汉语大词典:长乐

  • 穷庞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因轻敌傲慢,又急功近利,

  • 夜绣

    同“衣绣夜行”。明袁宏道《悲哉行》诗:“古人悲夜绣,今我亦似之。”

  • 田有封洫

    田地有沟洫( ㄒㄩˇ xǔ 序)疆界,比喻事物都各有区别。《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封:疆。洫:田间水道。【词语田有封洫】   汉语大词典:田有封洫

  • 酷似牢之

    《晋书.何无忌传》载:东晋有何无忌,东海剡县人,少有大志。他是镇北将军刘牢之外甥,常参与议事,又与曾任刘牢之参军的刘裕结识,共图起事讨伐桓玄。义熙二年,官至都督江荆二州江夏等八郡军事、江州刺史。以兴复

  • 攀尾柱

    源见“尾生抱柱”。指守信义。谢无量《己酉岁未尽七日自芜湖溯江还蜀》诗:“义皆攀尾柱,泣为下苏坑。”【词语攀尾柱】   汉语大词典:攀尾柱

  • 引针拾芥

    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后因以“引针拾芥”喻事物互相感应。明王廷相《策问》:“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并列 比喻事物之互相感应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