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漆身吞炭

漆身吞炭

指豫让在身上涂漆,变成浮肿癞(lài赖)疮。喉咙吞火炭,使声音沙哑,伺机行刺,以为友人报仇。后以此典比喻义士毁容舍身复仇,报答知遇之恩。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初事范氏、中行氏,不显名。又为智伯家臣,受尊宠。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合谋消灭智伯。豫让要为智伯报仇,乃改变姓名为判刑之人,充苦役,潜入赵襄子宫中修理厕所,带刀行刺,被赵襄子发现,释放他。豫让又漆身吞炭,改变音容面貌,使人不能辨认,再暗伏桥下行刺赵襄子,马惊,又发觉豫让。豫让自知不免,要求赵襄子给空衣服,用剑刺几下。赵襄子给空衣服,豫让跳起用剑三次刺空衣服,说道:“我可以报答智伯于地下了!”于是用剑自杀。此典又作“吞炭漆身”、“豫让国士”、“赵厕”、“炭欲吞”、“斩空衣”、“吞炭”、“豫让桥”、“击衣”、“漆身”。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列传·豫让》2519,2520,2521页:“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晋大夫范吉射)及中行氏(晋大夫中行寅),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襄子、荀瑶、六卿中势力最强),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晋大夫赵毋恤),赵襄子与韩(晋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卒(shì试,通“释”)去之。”“豫让又漆身为厉(lài赖,通“癞”,癞疮。膝有毒,接触皮肤多患浮肿癞疮),吞炭为哑(yǎ雅,吞炭坏嗓,使声音沙哑),使形状不可知,”“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汾桥,今山西太原市境)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是)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认为他有义气),乃使(派遣)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六:“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赋诗》:“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 明·李攀龙《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 清·徐乾学《北征》之六:“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清·纳兰性德《咏史》之二:“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赠悲。” 清·黄景仁《烈士行》:“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清·刘震《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并列 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生癞疮,吞下木炭,改变嗓音。为报答知己或报深仇大恨,不惜自残以达目的。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褒义。用于表示处事方式方面。→卧薪尝胆 ↔乐不思蜀。 也作“吞炭漆身”。


【典源】《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扦,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 (lai),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史记·刺客列传》亦载,知伯作“智伯”。

【今译】 晋国豫让是智伯的门客,很受智伯信用。赵襄子灭掉智伯后,用他的头作为饮器。豫让逃脱,发誓为智伯报仇。先是变姓名,为刑徒,入宫中修厕所,想刺杀襄子,但被襄子捉住,又放掉。豫让又用漆涂身,使身上长满癞疮,去掉须眉,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装成乞丐,但还是被其妻听出了他的声音。于是豫让又吞炭把声音弄沙哑。他伏在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行刺,襄子过桥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这次襄子不再放他,派兵士将他围住。豫让请求襄子允许用剑刺击他的衣服,然后自杀。襄子答应了,于是豫让拔剑向前跳了三步,大呼:“我可以报答智伯了!”用剑刺击襄子之衣,然后伏剑而死。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义士舍身复仇,报答知遇之恩。

【典形】 击衣、漆身、漆身吞炭、炭欲吞、吞炭、豫让报恩、豫让国士、豫让桥、斩空衣、赵厕、漆涂身、豫让声消、形容变尽。

【示例】

〔击衣〕 清·黄景仁《烈士行》:“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漆身〕 清·刘震《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漆身吞炭〕清·纳兰性德《咏史》之二:“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炭欲吞〕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六:“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

〔吞炭〕 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赋诗》:“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

〔豫让报恩〕 清·徐乾学《北征》之六:“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豫让国士〕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豫让桥〕 明·李攀龙《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

〔斩空衣〕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赵厕〕 南朝梁·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词语漆身吞炭】  成语:漆身吞炭汉语词典:漆身吞炭

猜你喜欢

  • 投阁扬雄

    源见“扬雄投阁”。指曾经逃难避祸的扬雄。柳亚子《读史》诗之九:“不须更看阳秋笔,投阁扬雄善《美新》。”

  • 霓裳羽衣曲

    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自注:“开元中,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霓裳羽衣曲)。”又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 阮生囊

    同“阮囊羞涩”。清毛奇龄《原韵答方敦四孝廉见赠》之一:“高伦自挥王子麈,无钱空负阮生囊。”

  •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窦禹钧生子仪、俨、侃、偁、僖五人,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燕山窦十郎,教子有益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五子登科”本是赞扬窦禹均教子有方,使五子皆登科第

  • 献长杨赋

    同“献赋”。唐李白《忆旧游记谯郡元参军》诗:“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

  • 洒泪新亭

    源见“新亭对泣”。形容为国难而忧伤。柳亚子《自题磨剑室诗词后》诗:“只惭洛下书生咏,洒泪新亭又一年。”

  • 裴家玉杵

    源见“蓝桥”。指求婚的信物。明单本《蕉帕记.覸婚》:“姻亲虽许,谁人张主?不去窃秦府明珠,将甚当裴家玉杵?”【词语裴家玉杵】   汉语大词典:裴家玉杵

  • 鸡鸣起舞

    同“闻鸡起舞”。宋韩元吉《薄幸》词:“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见“闻鸡起舞”。宋·韩元吉《薄幸》词:“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乡关何在。凭高目

  • 三折股为良医

    同“三折肱为良医”。唐欧阳詹《送洪孺卿赴举序》:“三折股为良医。予五升词场,四遭掎摭,是以窃知乎文则。”见“三折肱为良医”。唐·欧阳詹《送洪孺卿赴举序》:“~。予五升词场,四遭掎摭,是以窃知乎文则。”

  • 看羊属国

    源见“苏武节”。比喻谪守的地方官。属国,典属国的略称。苏武归汉后封此官。宋苏轼《玉盘盂》诗之二:“负郭相君初择地,看羊属国首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