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无何有之乡

无何有之乡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虑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成玄英疏:“无何有,言无有也。莫,无也。谓宽旷无人之处,不问何物,悉皆无有,故曰无何有之乡也。”后多用以指空洞虚幻的境界。宋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公今年八十一,杜门却扫,终日危坐,将与造物者游于无何有之乡。”也指仙境、梦境。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古今来这些艺术家所以要建设这无何有之乡,追寻那梦里的青花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偏正 指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地方。后泛指空虚没有的境地。《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广莫(漠)之野。”△多用于指根本不存在的地方方面。→无影无踪 踪影全无 ↔有迹可寻 蛛丝马迹。 也作“无何有乡”。


【典源】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 (漠) 之野。”又《庄子·应帝王》:“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lang) 之野。”

【今译】 庄子在与惠子论辩时说:“现在先生有大树,却忧虑它没有用途,为何不将它种在那虚无所有之地,那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又天根向无名人请教如何治理天下,无名人说:“我正与造物者结友,当我厌倦之时,则乘虚渺之鸟,飞到六极之外,在虚无所有之地游玩,在空旷无边的原野中逍遥自在。”

【释义】 后以此典指虚幻空想的地方; 也用以借指梦乡、醉乡等。

【典形】 何有乡、无何、无何境、无何乡、无何有、亡何地、亡何乡、游无何、无何有乡、无何即是乡、无何是我乡。

【示例】

〔何有乡〕 宋·苏辙《病退》:“病根欲去真源在,昨夜梦游何有乡。”

〔无何〕 唐·白居易《读庄子》:“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无何境〕 宋·范成大《次韵朋元正夫夜歌》:“晓枕江更潮,俱堕无何境。”

〔无何乡〕 唐·窦参《登潜山观》:“既入无何乡,转嫌人事难。”

〔无何有〕 明·高启《立秋前三日过周南饮》:“三杯不觉已陶然,此身竟到无何有。”

〔亡何地〕 元·白朴《水龙吟》:“醉乡千古人行,看来直到亡何地。”

〔亡何乡〕 清·蒋士铨《象声》:“可怜绕帷之客用耳不用目,涂说道听亡何乡。”

〔游无何〕宋·苏轼《乔太傅见和复次韵答之》:“逝将游无何,岂暇读城旦。”


【词语无何有之乡】  成语:无何有之乡汉语词典:无何有之乡

猜你喜欢

  • 斗牛

    源见“丰城剑气”。借指宝剑。清 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吞剑》:“亡命居然弹铗游,还能饮刃向咽喉。中藏戈戟人间有,莫道胸能吐斗牛。”【词语斗牛】   汉语大词典:斗牛

  • 攀留

    源见“攀辕卧辙”。谓挽留眷恋离职良吏。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去县日,民攀留者遮道,至截镫去。”【词语攀留】   汉语大词典:攀留

  •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择:挑选。 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无需选择。 形容言行都合乎法度。语出《孝经.卿大夫章》:“口无择言,身无择行。”邢昺注疏:“言行皆遵法度,所以无可择也。”《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

  • 亡国之音

    源见“桑间濮上”。指侈靡淫乱的音乐。南朝 梁萧统《〈文选〉序》:“《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 濮上,亡国之音表。”偏正 灭亡国家的音乐。也指象征国家灭亡的音乐。后多比喻萎靡轻浮的音乐。语出《礼

  • 瞻前顾后

    瞻望前面,回顾后面,比喻做事谨慎,考虑周到。后也用以比喻顾虑过多,行事犹豫不决。屈原道,考察历史而又展望未来啊!我完全弄清了人生之途径。坏人怎能信用啊!坏事岂能放纵?【出典】:《楚辞·离骚》:“瞻前而

  • 五弦歌

    源见“舜弦”。借指帝王之歌。唐李峤《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 瓮间卧

    同“瓮间眠”。唐白居易《效陶潜诗体》之十三:“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 奉倩之悲

    源见“荀令伤神”。借指丧妻。清万时华《与李龙侯》书:“时闻近况,知奉倩之悲。”

  • 抱佛脚

    唐.孟郊《孟东野集》卷九《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孟诗之意是说年老方信佛,以求佛保祐,有临渴掘井之嫌。唐代佛教盛行,“抱佛脚”的说法遂传以为俗语。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王安石

  • 倒手版

    同“手版倒持”。宋陆游《迓客至大浪滩上》诗:“宁当倒手版,聊复据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