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

用东西掷向老鼠,但又恐怕打坏旁边的器物。比喻欲铲除邪恶,又有所顾虑。西汉大臣贾谊在写给汉文帝的陈政事疏中说:民间谚语有很好的比喻,说是“想要用东西掷向老鼠,又怕打破了器物。”老鼠是可恶的,但它接近器物,使人有顾忌而不敢投打,恐怕打坏了器物,更何况是帝王身边的达官显贵们呢?后以此典形容欲除恶但又有所顾忌,不敢放手。

【出典】:

汉书》卷48《贾谊传》2254页:“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每有一竖臣,辄云图之,若形之四方,非所以杜塞奸萌。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投鼠忌器,盖谓此也。” 唐·李百药《北齐书·樊逊传》:“至如投鼠忌器之说,盖是常谈;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屡亦闻投鼠,谁其敢射鲸。”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0回:“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45回:“李密先时也见樊、唐二人在须陀身边,有个投鼠忌器之意,故不令放箭。” 清·曹雪芹《红楼梦》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清·黄遵宪《流求歌》:“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民国·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已无投鼠忌器之顾虑,宜有破釜沉舟之决心。” 董必武《再为长句奉和毛主席诗韵》:“投鼠必须畏忌器,得鱼且莫再忘筌。”


其他 投,以物投击。忌,顾忌。打老鼠顾忌损伤器物。比喻欲除恶而怕伤及无辜。语本汉·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一建还是省里的标杆单位,警车开去铐出一大串人来,算怎么回事?~嘛! 不能这么鲁莽。”△多用于行动方面。→瞻前顾后 ↔肆无忌惮。也作“投鼠之忌”、“掷鼠忌器”。


【典源】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今译】 汉代贾谊在《论政事疏》中建议帝王用礼义廉耻约束王侯大臣,而对犯法的王侯大臣却不能用肉刑惩治,担心这样做会损害帝王的尊严。他说:“有句谚语,‘要打老鼠又担心损坏老鼠旁边的器物。’这是非常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尚且有顾忌而不投打,恐怕打坏器物,更何况帝王身边的达官显贵呢!”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想除恶而又有所顾忌,不敢放手。

【典形】顾器、投鼠、投鼠忌、投鼠忌器。

【示例】

〔顾器〕 清·黄遵宪《流求歌》:“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投鼠〕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屡亦闻投鼠,谁其敢射鲸?”

〔投鼠忌〕 清·黄遵宪《三哀诗》:“呜呼批鳞难,况触投鼠忌。”

〔投鼠忌器〕《北齐书·樊逊传》:“至如投鼠忌器之说,盖是常谈; 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


【词语投鼠忌器】  成语:投鼠忌器汉语词典:投鼠忌器

猜你喜欢

  • 白云之望

    同“白云亲舍”。明陈汝元《金莲记.饭鱼》:“万里关山,时切白云之望;千秋尘土,怕为赤族之诛。”

  • 春风浴沂

    同“春风沂水”。清孔尚任《桃花扇》:“恰似春风浴沂罢,何须问江北戎马。”

  • 秦狱气

    《北堂书钞》卷四十五“愤气生虫”引《东方朔别传》:“孝武皇帝时,上行甘泉,至长陵平阪上,驰道中有虫伏地,而赤如生肝状,头目齿鼻尽具。上令朔视之。还曰:‘怪哉!’上曰:‘谓何也?’曰:‘秦始皇拘系无道,

  • 薪桂米金

    意思是穷人因贫穷把柴看得象桂树,把米看得象金子一样珍贵。苏轼《次韵郑介夫》诗:“一落泥涂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词语薪桂米金】  成语:薪桂米金

  • 胯下辱

    同“胯下之辱”。宋陆游《忆荆州旧游》诗:“君不见将军昔忍胯下辱,京兆晚为人所怜。”

  • 人孰无过

    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词语人孰无过】  成语:人孰无过汉语大词典:人孰无过

  • 韩康价

    源见“韩康卖药”。指口不二价,价一律。清查慎行《陆端毂索赠》诗:“五色邵平瓜,一口韩康价。”

  • 斧绣

    源见“绣衣持斧”。指巡视各地执法断案。元范梈《寄杜廉访使君》诗:“斧绣扬秋隼,泉阿达夜蛩。”【词语斧绣】   汉语大词典:斧绣

  • 鹏程

    同“鹏程万里”。宋道潜《次韵孔天瑞秀才见寄》:“来岁如今好时节,看君高步蹑鹏程。”【词语鹏程】   汉语大词典:鹏程

  • 钗飞

    汉.郭宪《洞冥记》卷二:“元鼎元年,起招仙阁(《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作“招灵阁”)于甘泉宫西……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神女留玉钗以赠帝(汉武帝刘彻)。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