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

只有一个虚名,指名声虽好,无实际内容。李元忠(486-545年),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以忠孝仁恕盛称于世。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带)刺史,当时正值灾荒,百姓无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请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等到秋收之后再补偿所用的粮食。但朝廷只允许他用一万石粮食赈灾。元忠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过一升、一斗。只落了个赈济灾民的好名声,根本解决不了实情。于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赈灾之事完成后,才上表陈述这件事,朝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嘉奖了他。

【出典】:

北齐书·李元忠传》卷22,314页:“……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5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清·刘鹗《老残游记》7回:“此人十四五岁时,在嵩山少林寺学举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


述宾 空有其名,没有实际内容或真实本领。语出《北齐书·李元忠传》:“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老残游记》7回:“学了些时,觉得~,无甚出奇致胜处。”△贬义。多用于学识、本领方面。→有名无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也作“徒负虚名”、“徒拥虚名”、“徒有其名”。


【词语徒有虚名】  成语:徒有虚名汉语词典: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 三闾呵壁

    同“屈子问天”。三闾,指屈原。清陈维崧《念奴娇.戏题终葵画》词:“空驿啼杉,颓崖啸葛,目欲营天地。三闾呵壁,荒唐情态如是。”

  • 劝善黜恶

    同“劝善惩恶”。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三》:“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见“劝善惩恶”。《汉书·武帝纪》:“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

  • 贾生赋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名鸮曰‘服(即鵩)’。贾生既以適(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单阏之岁兮,

  • 博局之投

    源见“禹惜寸阴”。谓投博具于江。表示对荒废时日者的怒斥。宋李清照《打马赋》:“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按,晋代陶侃封长沙郡公,故称陶长沙。

  • 鸣钟食鼎

    同“鸣钟列鼎”。唐张鷟《游仙窟》:“在汉则七叶貂蝉,居韩则五重卿相。鸣钟食鼎,积代衣缨;长戟高门,因循礼乐。”见“鸣钟列鼎”。唐·张鷟《游仙窟》:“~,积代衣缨;长戟高门,因循礼乐。”【词语鸣钟食鼎】

  • 花间为令

    源见“河阳一县花”。称扬地方官吏善于治事。宋张孝祥《瑞鹧鸪》词:“雪下哦诗怜谢女,花间为令胜潘郎。”

  • 出华胥

    源见“华胥梦”。谓梦醒。宋王安石《书定林院窗》诗之一:“竹鸡呼我出华胥,起灭篝灯拥燎炉。”元王国器《踏莎行.破窗风雨》词:“林鸠呼我出华胥,恍然枕石听流水。”

  • 鹿啣花

    宋.刘斧《青琐高议.鹿啣牡丹》:“宫中牡丹品最上者御衣黄,次曰甘草黄,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名,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宫中贡一尺黄,乃山民王文仲所接也。花面一尺,高数寸,只开一朵,绛帏笼护之。帝未

  • 寄雁传书

    源见“雁足书”。指传递书信。宋黄庭坚《寄黄幾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兼语 但愿高飞的雁能传递书信。比喻对远方朋友的友好情谊。宋·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谢不能。”△

  • 戈挥落日

    同“戈挥日回”。阳兆鲲《剑华叠前韵见赠倍数酬之》之三:“戈挥落日心都倦,矢弋东楼梦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