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

荼,指茅草上开的白花;火,红色。如火如荼,原为形容军容之盛,后泛指气势蓬勃旺盛。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在杀了大臣伍员之后,尽管国内连年饥馑,但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仍于公元前482年,率军北上,与晋定公会盟于黄池,欲图争夺中原霸权。闻知吴国内部空虚,越王勾践乘机率师袭吴。这时,正与晋侯争霸的吴王夫差闻知此讯大惊。急忙商议对策。根据大臣建议,夫差决定仍按原定计划与诸侯集会,待争得霸主地位后,再回师击越。这样,当夜夫差便将所率三万精兵分成中、左、右三个方阵。中军,衣服、旗帜、甲胄皆是白色,远望如一片盛开的白色花朵;左军,皆赤色,望上去如同熊熊烈火;右军,皆黑色,望上去如同乌云翻滚。次日凌晨,夫差亲自指挥,一声鼓响,三万将士齐声狂呼,地动山摇。见此阵势,晋定公和其他诸侯都吓破了胆,只好乖乖地同意夫差当霸主,而后夫差才还师吴国,抗击越国入侵。

【出典】: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阵,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袍,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例句】:

茅盾《清明前后》:“她跟着学校撤到武汉,就卷入了那时候如火如荼的抗敌高潮。”


并列 荼,开白花的茅草。既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红,又像盛开的荼花那样白。原比喻军容壮盛,后形容气势蓬勃、气氛热烈。语本《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张贤华《欲海沉浮》:“正是在那次~的誓师大会上! 他邂逅了同校同年级却不同班的李小青。”※荼,不读作chá,不要写成“茶”。△褒义。多用于描写状态程度。→汹涌澎湃 风起云涌 轰轰烈烈 热火朝天 方兴未艾 ↔冷冷清清 死气沉沉。 也作“如荼如火”。


“如火如荼 ( tú) ”,形容热烈或旺盛。

“如火”,像火一样。“如荼”,“荼”是什么呢? 为什么像 “荼”一样?

如火如荼”原喻军容之盛。《国语·吴语》记载: 以万人为方阵,都拿着画有日月的白旗、画着蛟龙的白旗及白色的盾甲、白羽之箭,“望之如荼”。荼,是一种开白花的茅草,士卒所持皆白色之物,故 “望之如荼”。在这样的方阵中,“王亲秉钺 ( yuè) 载白旗,以中阵而立”。而左军也如此,都拿着画有日月的红旗,画有蛟龙的红旗及红色的盾甲、红羽之箭,“望之如火”。后世因之形成 “如荼如火”或 “如火如荼”之语,以形容热烈或旺盛。此语今多用于生产劳动活动中。


【词语如火如荼】  成语:如火如荼汉语词典:如火如荼

猜你喜欢

  • 陈寔遗盗

    《后汉书.陈寔传》:“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 孺子磨镜

    参见:织帘读书

  • 九流十家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汉代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曾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所谓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此十家

  • 渔阳三弄

    同“渔阳掺挝”。清沈起凤《谐铎.穷士扶乩》:“诗肠龌龊,何时湔洗,吾当借康家鼓,作《渔阳三弄》也。”【词语渔阳三弄】  成语:渔阳三弄汉语大词典:渔阳三弄

  • 玉桂

    源见“食玉炊桂”。原喻物价昂贵,后喻生活豪华。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长安玉桂国,戟带披侯门。”【词语玉桂】   汉语大词典:玉桂

  • 何郎傅

    同“何郎粉”。元刘致《醉扶醉.赋粉团儿》曲:“晓镜青鸾影孤,正要何郎傅。”

  •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温顺。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让。 意谓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来获得某种地位和待遇。语出《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 刘郎马上

    源见“马上得天下”。指征战打天下。宋辛弃疾《六幺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词:“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

  • 摇唇弄舌

    见“摇唇鼓舌”。《说岳全传》36回:“本帅见你是条好汉,不能弃暗投明,反去保助叛逆,故此好言相劝。怎敢在本帅面前~?”【词语摇唇弄舌】  成语:摇唇弄舌

  • 秦家五羖

    源见“五羖大夫”。指秦相百里奚。清 汪柱《端正好.秋日遣兴》套曲:“也不爱秦家五羖,也不夸楚国 三闾。功名事忘贪取,好觅个渔樵伴侣,闲话在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