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剑赠津父

剑赠津父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其有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值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玉,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试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追捕的途中,在江边遇到一个渔父用渡船帮他渡江,又饷以饭食。伍子胥为报答渔父的恩情,欲把七星剑赠给他,受到拒绝。又为了解除伍子胥疑虑自己向楚军告诉其行踪,便投江而死。后因用为知恩图报的典故。

元.冯子振〔正宫.鹦鹉曲〕:“逃吴辞楚无家住,解宝剑赠津父。”


猜你喜欢

  • 双管齐下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后因以“双管齐下”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茅盾《子

  • 齐州三士

    源见“二桃杀三士”。指被阴谋残害的勇士。元朱德润《赋桃实》诗:“东方小儿偷不得,暗洒齐州三士血。”

  • 借筹代谋

    源见“留侯借箸”。指代为出谋划策。茅盾《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日本武士,对于中国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筹代谋,大概并不领情。”

  • 酬魏颗

    源见“结草以报”。谓决心酬报厚恩。宋苏轼《送蔡冠卿知饶州》诗:“知君决狱有阴功,他日老人酬魏颗。”【词语酬魏颗】   汉语大词典:酬魏颗

  • 丰屋之过

    同“丰屋之戒”。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章华构,而丰屋之过成;露台辍,而玄默之风行。”【词语丰屋之过】  成语:丰屋之过汉语大词典:丰屋之过

  • 绕指柔

    《文选》卷二十五晋.刘越石(琨)《重赠卢谌》:“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中有:“化为绕指柔”句。后遂用为意志薄弱之典。唐.李白《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其

  • 排虚翮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之二十七:“晋平公游于西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

  • 钓东海

    《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 萧何为法,斠若画一

    萧何:汉朝开国名相。斠( ㄐㄧㄠˋ jiào ):古代量谷时,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为持正、公平。一作“顜”( ㄐㄧㄠˋ jiào , ㄐㄧㄤˇ jiǎng )、“讲”、“较”。画一:整齐,一律。

  • 胡家清白

    《三国志.魏书.胡质传》:“子威嗣。六年,诏书褒述质清行,赐其家钱谷。”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阳秋》:“威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