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出东山而被起用。原比喻隐居后再次出来任职。现多比喻失势后再起。谢安(事迹见“高卧东山”条)辞官后隐居于东山,直到四十多岁。其弟谢万任西中郎将,掌握各地军队大权,但声望不如谢安高,后被罢免,谢安因而始有入仕之意。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之为司马,从新亭出发时,朝中大臣都来辞行,中丞高崧开玩笑说:“您屡次违背朝廷的旨意,隐居东山,大家常相互说,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仕,老百姓可怎么办呢!现在百姓又将如何对待您啊!”谢安听了很羞愧。桓温见了他,更是高兴,谈论生平,竟整整一天也没感到厌倦。

【出典】:

晋书》卷79《谢安传》2073页:“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39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 郭沫若《洪波曲》12章:“假如他还活在今天,美国人一定要让他东山再起的。”


主谓 指再出山,或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只要大阿哥不失宠,你安于后宫,我就能~。”△用于描写复出或重新兴起。→死灰复燃 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一蹶不振 偃旗息鼓 深居简出。也作“东山复起”。


退隐复仕或失势后又得势,此谓之 “东山再起”。

这种失势后复出掌权的情况,为什么同 “东山”有关联呢? 为什么称之为 “东山再起”呢?

此语同东晋的谢安有关。

晋书·谢安传》记载说,谢安年少时即有重 ( zhònɡ) 名,他开初官至佐著作郎,但他托病辞职归隐,一直到四十岁以后才出山为桓温司马,接着升任为中书令、司徒那样的大官。由于他的复出、所起的作用,因而使东晋王室转危为安。比如有名的 “淝水之战”获胜就在于他的正确部署。

谢安开初称疾辞职,归隐之地为会 ( kuài) 稽东山,后又从东山复出为官,因而后世遂有 “东山再起”之说。


【词语东山再起】  成语:东山再起汉语词典:东山再起

猜你喜欢

  • 散人

    闲散的人,即不为世用的人。《庄子.人间世》:“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唐成玄英疏:“匠石以不材为散。”唐代陆龟蒙《江湖散人传》:“散人者,散诞之人也。”【词语散

  • 披裘散发

    源见“羊裘钓”。指隐居。宋欧阳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岁。”

  • 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天夜晚一刻有千金价值。 形容春光极其宝贵。语出宋.苏轼《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元.郑德辉《㑇梅香》一折:“岂不闻春宵一刻值千金,你休辜负了莺花三月景。”元.贾仲名《萧淑兰》三

  • 多端寡要

    端:头绪。要:要领。头绪繁烦,却不得要领。指做事情时,不知选择重点。郭嘉(170-207年),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投靠袁绍,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由荀彧推荐,归附曹操。他多谋善断,从征

  • 江郎才掩

    同“江淹才尽”。《隋唐演义》三六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江郎才掩。”见“江淹才尽”。《隋唐演义》36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词语江郎才掩

  • 跼天蹐地

    形容恐惧畏缩。《后汉书·陈忠传》:“至有逞威滥怒,无辜僵仆。或有跼蹐伍,转相赋敛。”参见:○跼天蹐地见“局天蹐地”。康有为《大同书》甲部3章:“田庐卖尽而无归,则有~,寻死自尽者矣。”【词语跼天蹐地】

  • 堕泪碣

    同“堕泪碑”。唐陈子昂《岘山怀古》诗:“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词语堕泪碣】   汉语大词典:堕泪碣

  • 三箭定天山

    形容箭法高超,作战勇敢,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后亦以此典赞誉武将功勋或平虏定边的雄心壮志。见唐薛仁贵事迹。亦称“天山三箭”。薛仁贵(614-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大将,农民出身,善骑

  • 奴橘柚

    源见“千头木奴”。谓栽种橘树、柚树。清周亮工《樵川城中从米澹生借书送日》诗:“辟园奴橘柚,开社主芝兰。”

  • 巧言如簧

    《诗.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后以“巧言如簧”形容以花言巧语迷惑人。《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