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得之见

一得之见

指韩信问计于李左车,李左车提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自谦之词。后以此典比喻一点粗浅的见解,常作自谦之词。李左车,秦末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韩信、张耳率兵击赵,李左车建议赵军主将成安君陈馀出奇兵,断绝汉军粮道,未被采纳,赵军被汉军击败,混战中,韩信下令不许杀害广武君李左车,谁能活捉他,就赏给千金。广武君李左车被活捉后,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东向坐,自己西向坐着,待以师礼,并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道:“我想向北进攻燕国(都蓟,今北京西南),向东伐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怎样才能有功绩?”广武君推让说“现在我是兵败国亡之俘虏,哪里配得上商议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不是他在虞国愚蠢而在秦国就聪明,而是在于国君用不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哩。果真让成安君陈馀采纳您的计策,像我韩信这样人也早已被俘。因为不采纳您的计策,所以我才得以侍奉您啊。”韩信坚持请教说:“我完全听从您的计策,希望您不要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聪明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所以说‘即使是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采择’。不过恐怕我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纳,但愿意奉献我的愚忠。”“现在为将军着想,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抚恤阵亡将士遗孤,使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都有人送来牛肉、美酒、宴请军官、犒劳士兵,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架势,然后派说客拿着书信,向燕国显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了,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一定听到消息就会降服,即使有聪明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象这样,那么天下大事就都好办。用兵本来有先虚张声势然后采取实际行动,我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立刻降服。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7、2618页:“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原为春秋时虞国大夫,后任秦穆公丞相)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通“按”)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xiǎng想,宴请)士大夫醉(yì译,赐酒食)兵,北首(向着)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zhǐ纸)尺(当时写书信使用木简尺寸)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善于诡辩)者东告齐,齐心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倒下,此指降服)。”

【例句】:

宋·焦竑《玉堂丛语》卷1:“大臣不以仕否异心,翁又受恩独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见,非此莫达。”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希望自己的一得之见,不致贻误读者。” 秦牧《艺海拾贝·新版前记》:“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一得之见,不一定很正确。”


偏正 只是一点见解。秦牧《〈艺海拾贝〉前记》:“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不一定很正确。”△多用作谦词。


【词语一得之见】  成语:一得之见汉语词典:一得之见

猜你喜欢

  • 灼艾分痛

    灼艾:烧灼艾柱。是以艾火熏炙穴道治病的方法。宋太祖为其弟灼艾治病,并以艾柱自灸,以减轻其弟痛苦的故事。比喻兄弟关系亲密友爱。宋太祖(927-976年)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后周显德七年(960年)

  • 一误再误

    《宋史.魏王廷美传》:“他日,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后谓屡犯错误为“一误再误”,亦谓不容许再犯错误为“一误岂容再误”。并列 屡犯错误,或屡次耽误。语本《宋史·

  • 插柰花

    源见“簪白柰”。指皇后逝世。唐窦叔向《贞懿皇后挽歌》:“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

  • 析骨而炊

    同“析骸以爨”。《史记.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见“析骸以爨”。《史记·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易子而食。’”【词语析骨而炊】  成语:

  • 分椹

    《东观汉记》卷十六“蔡顺”:“蔡顺字君仲,汝南人,至孝。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此事又载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周磐传》附

  • 挥金陌上郎

    源见“秋胡戏妻”。指负心淫佚的男子。宋贺铸《生查子》词:“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

  • 下笔成篇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下笔成篇”谓随手动笔,便成文章。常用以形容人文思敏捷,极有才华。《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姿文藻,下笔成章,博学强识,才

  • 复礼克己

    见“克己复礼”。《晋书·李充传》:“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力行犹惧不逮,希止邈以远矣。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词语复礼克己】  成语:复礼克己

  • 击唾壶

    同“唾壶击缺”。清归庄《与侯彦舟书》:“弟病废之人,泥涂自甘,顾不能为君击唾壶耳。”【词语击唾壶】   汉语大词典:击唾壶

  • 菊松三径

    源见“陶潜三径”。指田园隐居之地。宋李曾伯《满江红.庚申初度》词:“薇柳诸关成底事,菊松三径犹堪主。”